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》從2013年出臺第一版本,已經伴隨光伏行業發展7年,根據2013年版本《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》,文件印發的初衷是引導光伏制造行業加快轉型升級,推動我國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。
之后2015年,國家能源局、工信部、國家認監委三部門聯合發文《關于促進先進光伏技術產品應用和產業升級的意見》,要求光伏發電項目新采購的光伏組件必須滿足工業和信息化部《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》相關產品技術指標要求,否則無法納入補貼規模。
2020年5月29日,工信部印發了《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(2020年本)》(征求意見稿)(以下簡稱《規范》),提出了光伏產業最新的準入門檻,其中包括產品的轉換效率、投資預算、產能利用率等標準。
也就是說,《規范》實際上是光伏制造行業的一個準入門檻,尤其是在國內的光伏市場應用中。盡管各大投資商會制定自己的采購白名單,但《規范》作為一個入門級的標準,會對企業在國內市場的開拓帶來千絲萬縷的影響。
新版規范門檻“拔高”,二三線企業恐難達標
2020年新一版規范2018年版的基礎上拔高了準入門檻,關于產品轉換效率的要求基本是目前一線企業的生產水準了。通過與當前的量產效率對比發現,擴產電池片、組件的轉換效率要求相對較高。其中,現有單晶電池片效率要求為22.5%,據了解,目前頭部電池企業的單晶電池量產平均轉換效率對外宣傳基本為22.5%;現有的單晶組件效率要求為19.6%,以某一線組件企業的單晶440W組件對標的話,其官方宣稱的轉換為20.2%。
此外,新建單晶電池轉換效率要求23%,據了解,目前頭部電池企業采用單晶PERC+SE技術的生產線效率勉強能達到23%,對外宣稱的效率基本為22.7-22.8%。目前單晶PERC電池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是由隆基在今年2月份宣布的24.06%,但這一紀錄僅是實驗室數據,還遠達不到量產階段。
由以上數據可以發現,2020年規范從本來應是“及格線”的標準幾乎提高到了“滿分線”,也就是基本只有一線的大廠才可以達到的要求,被用來約束全行業了。
但實際上,對于《規范》拔高的門檻,一線企業是樂見其成的。某一線企業人士認為,“只要淘汰掉這些落后的產能,這個行業才能更好的向上發展,集中度的提高其實是有利于行業健康有秩序的發展的,而這也是《規范》的初衷跟目標”。
在國內市場中,雖然有工信部的《規范》做門檻,但以央企、國企為主導的電站投資環境下,大部分項目貸款來自于自有融資租賃公司或者銀行授信,設備白名單并不完全與工信部的準入名單相一致。但是作為行業管理部門,工信部的文件對于資本市場來說,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。